如果要评选2025年的关键词,你认为有哪些呢?小编认为,“降本增效”算一个。
那么,为什么降本增效如此重要?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降本增效,降什么本,增什么效?企业又该如何有效推进降本增效?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并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降本增效路径。
降本增效为什么这么重要?
降本增效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当行业黄金期到来,面临发展机遇时,也是规模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整个行业都需要通过价格战重新洗牌。
构筑极致的成本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是当前经济下行的大势所趋,也是企业面向客户提供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这里有一道“降本增效”的典型问题:
假设团队原先有9个人,现在离职一个变成了8个,但公司领导为了控制成本不允许再外招,那么如何用现在的8个人完成原来9个人的工作量?
1、有人提到将任务做合理分配,即将9个人的量切给8个人,这个方法适合于这个团队工作类型相近——例如我有9个销售,现在变成8个,把多出的一个人的销售任务分摊给剩下的人即可;
2、有人提到把任务分给最能干的那个,但要有绩效激励,所谓“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3、有人提到将工作外包出去——直接给外包费用而省了人力成本;
4、有人提到将工作流程合并,在流程上做减法。当然,我们还可以适当使用加班的方法,在用工峰值的时候,让8个员工每人每天多工作1个小时,那么多出的8个小时相当于一个人工。
那么,应该如何合法合规的实施“降本增效”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下。
降本增效常见的3大误区
误区一:“一刀切”降本,却忽略隐形成本
很多企业都在做降本增效,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公司甚至都把预算砍到了极致,可还是救不了业务。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时候,企业在做降本增效时,下意识动作就是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显性成本,如各个部门在KPI指挥下各自为战,你裁员,我降薪,你找外包,我就低价采购工具和消耗品……却对隐性成本的根因存在识别盲区。举例:
①显性问题:肉眼可见的硬伤
例如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采购低成本原料导致产品品质打折等肉眼可见的浪费。
②隐性问题:温水煮青蛙的软肋
差旅预算被卡,销售人员不得减少出差次数导致区域市场被抢占、客户因响应慢而流失、技术迭代滞后,拖累市场竞争力等长期隐患。
隐性成本是企业运营中不易被察觉的成本,如沟通成本、决策成本、员工积极性下降等。可以看出,隐性成本的浪费往往比显性成本更为严重,长期下去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二:降本就是压缩编制,忽视员工利益,士气下降
企业降本增效往往把“大刀阔斧”的焦点放在了普通员工身上——减少薪资、降低福利、优化“冗余人员”,让一线员工成为了改革的直接“牺牲品”。
如果不是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评测,随便裁减人员,可能“误伤”核心人员,一不小心就裁到“大动脉”!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也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当企业一味地削减人力成本,忽视员工的感受和需求时,最终只会失去最宝贵的财富 —— 员工的信任和忠诚,久而久之会引起离职潮。
而后,企业将面临招聘、培训新员工的额外成本,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
误区三:目光短视,牺牲长远利益
不少企业一搞降本增效,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却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投资就是一刀切,一分钱不准往外投,结果战略性新机会因为缺乏投资而错失。举例:
1、客户关系因为砍掉预算而变得冷淡,公司因而失去了未来增长的动能。
2、砍掉核心技术研发预算,没有技术创新作为支撑,产品的竞争力会逐渐削弱,市场份额也会被竞争对手不断瓜分。
3、关闭用户数据监测系统,无法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动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很难精准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应保持战略眼光,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确保降本增效措施不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
降本增效
降什么本,增什么效?
究竟什么是降本增效?降什么本,又增什么效?这是每个企业必须要理顺的。
小编从“降本”和“增效”两个方面详细梳理应该从哪些具体维度去解释这个概念。
降本中的“本”是什么?
降本不能局限于表面的成本削减,而应该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层面进行全面挖掘。
增效中的“效”是什么?
比降本更重要的是增效,但很多企业却不知道如何增效。先纠正效率不等于效能的认知误区,才能实现从效率到效能的提升。
可见,降本增效的概念远比我们了解的还要复杂。
许多企业降本增效花招百出,但却难持续不长久、容易此消彼长的原因就在于此——没有掌握降本增效的关键要领,不清楚哪里要降本,哪里要增效,导致做了很多“假动作”,效果反复。
2025企业降本增效5步走
那么,如何系统性降本增效?
高效的开源节流
降本增效,降的不是本,而是浪费。
砍掉不必要的支出,保持业务稳健增长的同时杜绝公司浪费。
从大方向上来说,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缩减无增值活动的开支,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保障生命健康等等;从小事上来说,比如提倡双面打印、夏天空调26℃、随手关灯、减少纸张浪费等等。
用流程、技术、AI来缩减工时
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流程线上线下协同运转,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一大利器。
比如一些传统企业的AR、VR远程营销系统,可以大量节约销售现场的人工,同时推动更多意向客户来到现场,大大提高转成交率。
比如广西某物流公司引进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逐步实现了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借助很多AI工具,可以帮助大家更加高效的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比如:红海云通过引入AI技术、数字人、IOT技术、ChatGPT大模型等,打造包括AI数字人直播、AI数字人面试、员工服务HR助手等智能应用,实现自动筛选简历、进行初步面试、评估候选人等功能,进而有效提升人效。
降本增效是副产品,增长才是主力
降本只是手段,增效才是目的。
企业需要通过精细化运营,寻找业务的增长点和机会点。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优化客户服务等方式实现增效。增效的核心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砍掉不必要的业务版块,主抓高产出的核心业务板块。
如果相对外部品牌还不够强大,没有可供挥霍浪费的资源,那就要把好钢全部用在刀刃上,专注于某一个细分市场做精做细,做细致的市场调研和产品企划。只有通过聚焦,抢占品类的心智资源,成为某一品类的专家品牌,才可能使组织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人才的合理共享
互联网时代,充电宝可以共享,人才也可以共享。
根据某平台行业报告调查结果,53.2%的企业选择招聘兼职、临时性员工,25.3%的企业借用其他企业的员工。说明企业招聘全职员工已不是唯一的路径。
共享用工”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企业采纳!
阿里、京东、盒马、云海肴等多个企业开展“共享用工”方式。富余劳动力时将人才借出,减少了人力成本;用工峰值时将人才召回,缓解短期用工难题。这也是国家支持企业的一种“灵活用工模式”。
京津冀曾推行干部双向挂职交流,重庆还曾举建设“人力资本发展银行”,用储蓄人才的方式,推动人才在不同企业间合理地流动。
图表:“人才共享”的三种常见形式
最应该提的效,就是人效
公司要降本增效,最应该管的是人的效率。
人是资产,不是负债,如果他的产出的价值远远产出高于成本,他给你带来的ROI(投资回报率)非常高,那么是划算的。 其中,有三个方向供考虑:
1、企业可以通过绩效管理,来激活人,提高人的积极性,让人的ROI变高
好的制度会对员工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目标。而且要明确一点,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员工,而不仅仅是为了考核结果。
2、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人才策略只有聚焦如何驱动战略执行才能真正有效。核心还是,人才配置的核心就是提升战略人才与战略关键活动的契合度。
其次,也要有效应对AI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可以引进工作新方式:例如通过AI应用辅助一些文字处理,数据分析,设计等工作;企业可以采用业务的合理外包等新型合作方式,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3、为员工完成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人效提升应从业务梳理入手,遵循“业务-组织-人”的逻辑展开。
合理的组织,精简高效的流程,是人效提升的前提条件。业务梳理帮助企业识别瓶颈和低效环节,精准定位改进点。这一过程不仅提供关键业务流程的洞察,还优化组织与业务的匹配度,提高整体组织效率。
总而言之,企业在追求降本增效时,应该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谨慎决策,用心经营,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