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封阿里老员工发表的万字离职信,一石激起千层浪。
说实话,我读的时候心情挺复杂的。这位在阿里奋斗了十五年的钉钉产研负责人“元安”,痛陈阿里的“价值观弱化、战略迷失、人才异化、官僚盛行”四大问题,每一个都敲在企业HR的心头上。
这事儿一出,不少HR朋友满怀焦虑:“阿里不是组织管理的标杆吗?他们的组织工具怎么好像没拦住这些问题?阿里巴巴的组织诊断都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
这让我想起《孙子兵法》那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组织诊断,就是帮企业“知己”。阿里这事儿,与其说工具失败,不如说提醒我们:没有万能钥匙,关键要懂诊断工具的“长短板”,在合适场景下用好用足。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最主流的四大经典组织诊断工具——六盒、杨三角、BLM和麦肯锡7S。它们啥来头?擅长啥?短板在哪?怎么扬长避短?希望能帮你更从容地为组织把脉开方。
01
为啥“组织体检”有时会失灵?
——从阿里事件说起
元安描述的困境,并非阿里巴巴的孤例。再伟大的企业有时也会“生病”。
任正非在2011年的华为内部会议上曾经尖刻指出“华为现在换上了美国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流程复杂到客户找不到入口”。
微软公司在2014年 由纳德拉接手CEO之前,战略模糊,部门割据严重,被行业讽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伟大的公司不是没有遇到过危机,而是因为发现并战胜了危机而更加伟大。反观柯达、诺基亚手机和ofo小黄车,问题往往早已埋下,却未被发现或有效干预,最终不得不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组织出问题不可怕,可怕是“讳疾忌医”,或者“体检”没有做对做透。
所以,“组织诊断”绝对是自省、自救的利器。 它像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病灶”(战略跑偏、文化稀释等),及时“治疗调理”。
那么,阿里的“体检”为啥好像没完全奏效?元安指出的价值观和人才问题,难道没被诊断出来?
核心在于:工具无绝对好坏,关键看是否真理解、用对地方、用足深度。
阿里组织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很可能和他们对组织诊断工具的使用方法密切相关,没有能够充分取其所长,补其缩短。下面我们来细聊。
02
四大经典“听诊器”
各显神通,扬长避短是关键
聊工具,就像医生有不同设备。咱们来认识这四位“老朋友”。
1. 六盒模型:亲切好用的“基础体检包”
六盒模型从何而来:六盒模型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组织动力学教授韦斯伯德提出来的,迄今历经40多年积累。在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包括阿里巴巴得到广泛使用。
它包括哪些诊断要素:六盒模型的核心是影响组织效能的
“六个盒子”:
- 目标:客户是谁?我们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是否上下共识了?
- 结构:活怎么分?权责清晰吗?
- 关系:协作顺吗?扯皮吗?
- 激励:干好有奖吗?奖得动心吗?
- 帮助机制:流程、组织、系统给力吗?
- 领导力 (核心):能协调平衡好其他五个盒子吗?
怎么用:六盒模型诊断时,主要靠标准问卷 (约35题)和 研讨工作坊。工作坊精髓在于促进团队 【看见】现状、达成【共识】。
长处:要素比较全面、简单直观、操作便捷、促进共识、提升氛围。
挑战:
- “软性”深度不足: 六盒模型的六大要素中不含文化价值观和人才体系。难以发现上述问题(这正是元安痛点的核心)。问卷的问题设计比较笼统。
- 逻辑关联稍弱: 各个盒子并列而没有前后关系,难以精准定位问题的“根因”(比如,是因为战略不清晰影响了协作,还是因为各执己见影响了战略共识?)。擅长罗列症状、共识问题,但难以深度剖析病理。
- 诊断强,变革弱: 能看清 “有啥问题”,但不太能清晰指导“应该怎么变”(如架构不合理,那么需要改矩阵制还是事业部呢?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依赖其他专业工具方法)。
2. 杨三角模型:聚焦人才的“CT扫描仪”
杨三角模型的来历:它是杨国安教授(密歇根大学教授,腾讯首席顾问)提出。理论核心是“组织能力”三支柱,是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的组织诊断常用工具。
它怎么看问题?成功 = 战略 × 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靠三根柱子支撑:
- 员工能力: 人“能不能”干?(知识技能)
- 员工思维: 人“愿不愿”干?(含文化价值观!)
- 员工治理: “容不容许”干?(架构、流程、信息系统等)
三者须协调一致支撑战略。例如要打造“创新”的组织能力,需要“员工创新力+敢冒险的思维/文化+容错的治理环境”三者的协同配合。
怎么用:核心工具是 标准在线问卷 (约57题),覆盖战略及组织能力三支柱的具体问题。
长处: 杨三角模型的覆盖要素很全面,很容易被管理者理解,操作很简单(主要是调研问卷)。能借助外部平台做对标分析,从而明确竞争短板(如创新低于同行业的平均值)和目标。
短:
- 变革指导性可加强: 擅长诊断“现状/差距”(如能力不足、文化确实、机制缺乏等),但“具体手术方案”(如架构咋改、流程再造)就需要另寻他法了。
- 解读需要判断力: 诊断报告能显示各能力项得分,得分最低项未必是最优先提升项,要结合战略重点来确定。例如:追求效率的公司,如果“成本控制”得分低就必须有限改善;如果“创新”分也低但不是战略重点,则可能暂缓。这种判断需要较高的管理者智慧。
3. BLM & 麦肯锡7S:高屋建瓴的“战略-组织手术台”
这两位诊断模型的气质很相似,都是系统严密、更偏“战略与组织设计”的重量级框架,常用于深度变革。本身的“诊断”特性弱于六盒和杨三角。
BLM模型 (业务领先模型 – 在华为和IBM等流程型企业广泛使用):
核心思想:战略制定与执行是一个整体,必须有序展开,高效闭环!
框架:
- 战略规划 (左): 看清市场 (洞察) ->战略聚焦 (意图) -> 探索机会 (创新) -> 设计赢法 (业务设计)。
- 战略执行 (右): 打赢关键战役 (任务) -> 调整架构流程支撑 (正式组织) -> 配置人才激发活力 (人才) -> 塑造文化氛围 (非正式组织)。
- 贯穿上下: 领导力驱动,价值观是基石。
麦肯锡7S模型:
核心思想: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战略和变革需要以共同价值观为中心,七大要素高度配合协调。。
七要素:战略 (Strategy)、结构 (Structure)、制度 (Systems)、风格 (Style)、员工 (Staff)、技能 (Skills)、共同价值观 (Shared Values)。
分“硬件”(战略、结构、制度)和 “软件”(风格、员工、技能、价值观),强调软硬兼施、相互关联。
怎么用: BLM和7S模型都没有标准化问卷!诊断时主要依靠:
专家研讨:高层/专家/顾问组队,用框架结构化提问、讨论。
资料分析:结合战略文档、数据、访谈等。
诊断的效果:深度依赖参与者的专业深度和协同。
长处: BLM和麦肯锡7S模型的系统严密逻辑强大,将战略与组织深度咬合(防止规划/落地“两张皮”)、本身就是强大的战略设计/变革框架(诊断后直接指导“如何改”)、与咨询项目紧密结合。
挑战:
- 操作复杂门槛高: 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实施耗时耗力成本高(常常需要高价外部顾问)。
- “民主性”较低: 更多是“精英视角”,基层声音相对较少。
- “诊断”属性弱: 侧重设计规划,“快速扫描组织健康度”不是其强项。
03 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选好用好你的“听诊器”
聊完四个组织诊断模型,我们回到实际问题:怎么选?怎么用?
选择心法:
看“病情”和目的:小病初检用六盒模型;全面能力扫描并且需要数据进行外部对标时用杨三角;大病手术/战略重构是上BLM/7S(最好聘请专家辅助)。
看“体质”和资源:团队开放鼓励参与——六盒工作坊效果好。有专家支持吗——没有就别硬上BLM/7S。要快点出诊断结果——杨三角问卷效率高。
组合拳更聪明:比如用杨三角问卷大范围扫描 ->发现文化/人才等全面问题 -> 用六盒工作坊深挖问题并达成共识 -> 若是战略/架构问题 -> 再上BLM/7S设计变革方案。或者把六盒/杨三角诊断结果喂给BLM/7S研讨,诊断结果更扎实。
回到阿里和“元安的离职信”,最大的启示是:组织是进化的生命体。诊断工具也要与时俱进、灵活组合、深度用透。当企业复杂度剧增,过去好用的“基础包”,可能需要升级或“深度手术”。同时,“诊断工作流程”和“坦诚的文化”,往往比工具本身更重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 组织诊断与优化,是永无止境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