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劳动知库
企业员工制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 —— 工时与考勤、加班与值班管理、休假管理。把这几块弄明白了,能帮企业避免不少麻烦,也能让员工更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一、工时与考勤:让上下班秩序有章可循
大家都知道,企业要正常运转,得有个有序的生产经营秩序,而考勤制度就是这个秩序的重要保障。那一份完善的考勤制度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一)明确上下班时间和休息时段
首先得把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界定清楚。比如早上几点上班、下午几点下班,中午吃饭休息时间是多久。这里有个容易引发争议的点:休息吃饭时间要不要算进工作时间?一般来说,吃饭、休息时间是不算的,但具体时长企业得自己定,半小时还是一小时?最好在制度里写清楚,免得以后和员工产生误会。
有的企业为了管理方便,实行统一的上下班时间;有的企业则更灵活,采用弹性工作时间,只要每天保证工作八小时,早来早走,晚来晚走。这两种方式各有好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二)规范考勤方式
明确了上下班时间,就得说说怎么考勤了。是用传统的人工考勤,还是用打卡机、指纹识别等机器打卡方式?考勤由哪个部门负责,每天打几次卡,这些都得在制度里写明白。对于实行不定时工时制的员工,也要明确他们有正常出勤的义务,可不能觉得时间灵活就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三)界定迟到、早退和旷工
这部分可是考勤制度的核心。迟到,一般是指晚于上班时间一定时间到岗,比如上班后 1 小时内到岗;早退则是早于下班时间一定时间离岗,比如下班前 1 小时内离开。旷工就比较严重了,没请假或者请假到期没续假,擅自不来上班就是旷工。
这里还有个细节要注意,如果员工迟到、早退超过了规定时间怎么处理?比如规定 1 小时内算迟到,超过 1 小时呢?可以定性为旷工半日或者按事假半日处理,把这些情况提前明确,制度才更严密。
(四)限制迟到、早退、旷工次数
光界定概念还不够,还得对次数进行限制。可以按月、季、年设定不同的限制标准,比如每月迟到早退不超过 3 次,旷工不超过 1 天;每季度不超过 5 次和 3 天;每年不超过 10 次和 5 天。这样多维度限制,能让制度更有约束力。
(五)制定处罚与奖励措施
没有处罚措施的考勤制度是没有灵魂的。企业可以规定,迟到早退 3 次、旷工 1 天给予警告;连续旷工 3 天或累计 5 天,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要注意,经济处罚尽量别用 "罚款"" 扣工资 "这些词,不妨设立" 全勤奖 ",当月有考勤问题的就拿不到这个奖,这就是" 以奖代罚 ",员工更容易接受。
当然,激励措施也不能少。对全月、全季度或全年按时出勤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多发点奖金、送个小礼物,这样能鼓励大家遵守考勤制度。
二、加班与值班:分清界限,合理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完善加班制度能有效控制用工成本,尤其是生产型企业。那加班制度该怎么设计呢?
(一)明确加班的定义
先搞清楚什么是加班。员工下班后自己留在单位工作算加班吗?不算!加班得是双方合意的行为,要么是公司安排员工加班且员工同意,要么是员工申请加班公司批准。所以企业要在制度里明确:只有按正式流程安排或批准的延长工作时间才属于加班,避免以后产生纠纷。
(二)规范加班申请流程
如果是员工申请加班,得走什么流程?向谁申请、怎么申请、谁来批准,这些都要写清楚。要是流程不明确,到时候算加班还是不算,容易扯皮。
(三)确定加班工资与调休规则
加班工资怎么算,这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法律规定得很清楚:工作日加班按 150% 计发,休息日 200%,法定节假日 300%,企业必须严格执行。
关于调休,只有休息日加班才涉及。公司可以先安排补休,补不了再给钱。调休周期国家没统一规定,像江苏最长不超过 6 个月,江西不超过 1 个月,其他地方的企业最好在制度里自己规定。如果公司安排调休,员工不愿意,那就视为自动放弃加班费,这点也要明确。
另外,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是基本工资还是包含奖金,各地规定不一样,在当地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在制度里进一步明确,避免以后算不清楚。
(四)区分加班与值班
很多人分不清加班和值班,其实关键看是否从事本职工作。比如工程师国庆期间维护服务器,这是本职工作,属于加班;中层干部节假日在门卫室值班,不干本职工作,就不算加班。如果企业有值班安排,得单独制定值班制度,明确值班安排和待遇,别让员工觉得吃了亏。
(五)规定违规处罚措施
对于虚报加班、不服从合理加班安排或不按规定值班的员工,企业可以给予违纪处分,情节严重的还能解除劳动合同,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休假管理:保障员工权益,激发工作积极性
休假管理是用工管理的重要部分,设计得好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减少劳动争议。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变了,产假、婚假有调整,还新增了育儿假、护理假,企业得跟上政策步伐。
(一)明确假期种类
我国员工假期种类不少,法定节假日、带薪年假、探亲假、病假、事假、工伤假、婚丧假、产假(陪产假)、育儿假等等。有些是法定的,条件、期限、待遇都有明确规定;有些企业可以自己定,比如探亲假(全民所有制企业除外)、事假。
(二)完善请假手续
员工申请假期,得明确条件、时间、申请对象和所需材料。比如婚假,员工在之前单位结婚没请假,来新单位申请要不要批准?制度里得说清楚。病假超过一定期限,除了病假条,还得提供挂号单、病历、发票等,避免有人虚开病假。不按规定办手续的,按旷工或违纪处理,保证制度落实。
(三)划分批准权限
不同时长的假期由不同层级的领导批准,比如部门主管批 3 天以内,分管领导批 10 天以内,总经理批更长期限,这样管理更规范。
(四)设定休假时限
有些假期得规定什么时候休,比如婚假要在结婚后多久内休,年假要在工作满一年后多久内休完,不然员工一直拖着,影响工作安排。
(五)规定休假方式
是一次性休完还是分次休,分次休的间隔多久,比如年假可以分两次休,每次间隔不少于一个月,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六)处理未用假期
如果员工在规定期限内没休年假,公司安排了他不休,怎么处理?可以规定视为放弃,提前在制度里说明,避免纠纷。
(七)限制休假时长
像事假,一年内不能超过多少天,超过就不批准;病假超过法定医疗期,公司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其他假期虽然不能明令限制,但可以从薪酬角度约束,比如影响全勤奖、年终奖。
(八)明确假期工资待遇
法定假期的工资待遇法律有规定,比如工伤假原福利不变。但事假工资企业可以自己定,病假工资各地不一样,有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 80%,企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具体规定。
(九)制定违规处理措施
对于违反请假流程、提供虚假材料、休假期间不当行为等,要分情况处理。一般违纪给予警告,严重违纪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且不支付补偿金,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企业制度设计是一门学问,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员工的感受。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各位,让企业的制度更加完善,减少劳动纠纷,让员工更有归属感。
来源:综合整理自《劳动合同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