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行走的帆
今天在和一家客户开会时,一位顾问老师提到了同城另外一家知名企业最近正在策划的HR组织变革。大概内容包括:
1、让各级业务部门一把手负责端到端的HR责任(主要是人的选育用留工作)
2、从业务部门中选取一名人员同时兼任HRBP的工作
3、HR的COE部门实现和对外业务的互通
4、COE专家在职级体系中有较低的天花板,如要突破,需转做业务线
5、HR部门只保留最简单的、纯执行性质的职能
据说,该企业这么做的初衷是不希望HR部门专业线变得太深太长、距离业务太远,鼓励HR人员贴近业务,到真正的业务战场上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家企业背景也是国内知名品牌,做第三方企业服务业务,最近三年在其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蝉联全国第一。
那么,HR部门是否可以按照这种思路来重组甚至撤销?
2014年,著名管理专家拉姆查兰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取得非常劲爆:《是时候炸掉人力资源部了》(It’s time to split HR)。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传统HR职能组织方式的强烈不满,认为大部分HR部门并未发挥出对业务战略的真正贡献作用。作者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彻底重构HR部门:
将HR部门一分为二,一部分从事行政类HR(Administrative HR)职能,专注于流程、发薪、合规、招聘等,然后向有运营定位的部门汇报,比如财务或行政;
另一部分叫人力资本官(Human Capital Officer),负责人才战略、继任者计划、领导力发展,向CEO直接汇报。
查兰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HR界引起了很大轰动,也引发了很多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对“HR转型”的一次有力呐喊,HR若不自我进化,就注定边缘化;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取消HR部门的做法低估了HR在组织文化、员工体验中的贡献。
与此相关的,近年来国内也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2021年,字节跳动撤销了人才发展中心团队。根据字节内部邮件显示,撤销TD团队的原因主要包括:1)TD团队的职能未能有效匹配公司当前的发展需求;2)TD团队经验不足与低效,员工忙碌但未创造实际价值,浪费了资源和时间;3)TD团队的定位不明确,不清楚其作用、效益、目标以及与各事业部的关系。
第二个案例:2024年7月,有赞宣布取消HRBP岗位。根据内部邮件透露,所有HRBP被要求转岗至业务部门,直接向业务负责人报告,并且他们的工作内容将完全转变为实际的业务任务,不再涉及HR内容。
此外,有赞仅保留“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该中心将专注于入职、调动、离职等基本的HR工作,并直接向CEO汇报。
在组织持续追求高效协同与精兵简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HR部门的定位。上面提到的可能就是未来HR部门演化的一个趋势:
保留HR基础运营职能,而将HRBP、组织发展、培训发展等专业职能转移到业务管理者,由其全权主导人力的端到端任务。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部门精简,可以更提高组织运转效率;让团队的人力工作更加贴近业务一线并创造价值;促使业务管理者向全面型管理者的成长。
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管理者们可能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既管事又管人的综合定位;员工体验下降,影响了组织文化和敬业度;合规风险上升,人事决策的不专业容易引发劳动争议等法律风险。
我个人观点,上述弱化传统HR职能的做法有一定合理之处,很难说孰好孰坏,企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来做出取舍。
这种做法如果要获得成功,几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
首先,对业务管理者本人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要求很高。实际上,人才选育用留的实现都需要一定专业能力才能实现。要确保业务管理者们也能独立完成这些工作,对他们提前的HR技能赋能是必不可少的。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跨国公司,他们在内部取消了繁琐的员工绩效管理流程,包括绩效打分、绩效评级等,取而代之的是管理者们把对员工的绩效跟踪、绩效辅导融入到了平时的工作中,而这些工作实际上对管理者们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组织内部需要有完善的HR数据和流程支撑。没有了HR伙伴,这些自动化流程可以帮助管理者们及时处理平时相对琐碎的HR日常任务,让管理者们把宝贵的时间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第三,企业文化的支持。组织需要向业务管理者们强调,这样的变革并不是单纯为他们“减负”,而是在“能力升级”。员工体验和人文关怀仍然是组织文化建设中不可放弃的底线。
管理者们的权力和责任对等,他们依然需要加强和其他团队、职能的配合,共同构建起整个组织的良好人才氛围,这也是他们是否胜任管理者的一个重要标准。
不论怎样,我从内心也特别希望看到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大胆做出对HR部门的创新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