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作 者 | 半月
为什么能力模型总是做了很多,却用不上?
前不久,我和一家大型企业的HRD聊天。她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我们公司每年都在做胜任力建模,但最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花了一年半,模型总算做出来了,可怎么用、怎么推动、怎么给CEO交付结果,却没人知道。人才盘点也展开不了,项目就这么卡在这儿。”
这不是个例。麦肯锡的一项调研显示,70%的企业在胜任力建模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为什么?
因为很多企业忽略了建模背后的关键问题:CEO不关心你有没有模型,关心的是——有没有合适的人才能立刻用上。
也就是说,建模不是HR自己的事,而是企业“备战”的一部分。人才准备得怎么样了?有多少“即战力”?人才池的质量如何?这些,才是CEO真正关心的问题。
我们回到本质:建模不是为了模型本身,而是为了落地、推动业务、选拔与发展人才。
如何才能真正“用起来”?四个关键点:
关键一:从战略出发,全员参与建模
模型必须服务于战略。如果业务在变,客户需求在变,关键岗位也在变,领导者面临的新挑战自然不同。HR要邀请业务Leader甚至CEO一起参与建模过程,确保模型紧扣企业未来方向。
关键二:避免“HR的完美主义陷阱”
很多HR希望模型做到“面面俱到”:15项素质、每项5级行为、各种评分标准……复杂到业务Leader和CEO根本看不懂,无法参与和认可。共识是落地的前提,不是HR自己闭门造车。
关键三:模型是标准,小而美的评鉴中心才是桥梁
模型是标准,评估工具才是判断依据。就像健康指标要靠仪器检测,人才评估也需要搭建轻量、实用的评鉴中心,为模型赋能。这需要HR一点点沉淀、构建真正可用的工具。
关键四:通过“小型盘点项目”快速出成果
盘点项目是最快体现模型价值的方式。一场有效的人才盘点会议,就能显著提升管理层的人才意识。CEO会说某位高管情商不够,业务Leader会指出谁有潜力、谁可能进入劣汰名单。统一语言、共同判断,才是组织能力跃迁的开始。
说到底,HR不是“模型专家”,而是“组织进化催化师”。你要让CEO看到效果,让业务Leader用得上,而不是自己感动自己。
那么,胜任力模型到底该怎么才能“用得起来”?
其实,问题不在于“建不建模型”,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对了方法,用对了工具。
越来越多领先企业已经不再走“重设计、轻应用”的老路。他们在探索一种更轻量、敏捷、以实效为导向的人才发展体系。核心就是:
不是为了模型而模型,而是围绕战略目标构建“可用”的干部体系,快速评估、快速部署、快速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TESLA敏捷干部体系的搭建路径。
敏捷干部体系:看TESLA如何高效落地
TESLA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从建模到评估与干部发展的全流程。
秘诀是什么?“敏捷、高效、第一性原理”。
TESLA的干部模型不是照搬行业标准,而是深度定制。他们将自己对干部的要求——比如“实干、问题解决五步法、第一性原理思维”——融入三大核心能力模型:驱动自我-驱动业务-驱动组织
涵盖9项胜任力、25个行为维度,紧贴管理者日常行为。战略、文化与组织能力,三者真正融合。
TESLA的落地流程非常清晰:
- 建模:聚焦核心素质,来自业务真实挑战
- 测评:定制化工具,科学评估,促成自我觉察
- 发展:结合教练技术、团体心智,真正“做起来”
一句话总结:不是为了模型而模型,而是为了干部发展而建模。模型即工具,用得好才有价值。
如何“0门槛”搭建敏捷干部体系?
听到这里,很多HR或人才发展负责人可能会问:“我们不是TESLA,资源没那么多,怎么做?”
好消息是:你也可以,只要抓住这三个关键步骤:
1)从战略出发,定义你自己的领导力标准
别抄别人,先问自己:公司要往哪走?业务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
举例:初创公司要“快速扩张”,就更需要执行力与创新力。你的模型必须贴合这些目标。
2)借助简单工具,科学评估管理者
即使没有评鉴中心,也可以通过360评估、行为访谈等方式,开展基础测评。关键是标准要清晰,一致。
3)定期盘点,用起来再优化
组织就像肌肉,需要不断锻炼。通过季度或半年度的人才盘点,动态调整模型和工具,让系统始终服务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