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作 者|半月
4月2日,话题#DeepSeek7小时攻克缅甸救灾语言关#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友关注。
据媒体报道,地震发生后,中国驻缅甸使馆称,在救援工作中使用了基于DeepSeek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
该系统由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迅速组建的语言服务支持团队,在短短七小时内利用DeepSeek开发完成。
截至发稿前,缅甸已有700余名救援人员通过这个系统完成跨语言协作。这也是中国大模型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
AI翻译,正在吃掉跨国企业的“沟通成本”
3·28缅甸地震中,中国团队用DeepSeek技术7小时搭建的中缅英互译系统,不仅生成50组救援专用语句,还通过缅甸留学生实测优化,让语言障碍在黄金72小时救援期彻底“隐身”。
事实上,在DeepSeek攻克语言关借热点话题“破圈”之前,早有媒体报道相关案例。
比如今年2月28日,深圳晚报记者就报道:深圳机场部署的AI翻译设备搭载国内主流大模型,支持100余种语言实时互译,用户仅需输入文字或语音即可获取翻译结果。相较传统模式下需人工柜台排队翻译,AI设备将单次沟通耗时从数十分钟压缩至秒级,日均处理跨国旅客需求超万次。
这看似是技术突破,实则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传统依赖人工翻译的跨国协作模式,正在被AI撕开一条效率裂口。
此前,跨国企业之间的沟通,由于文化差异,往往拥有2种不可量化的协调成本。
首先是,沟通风格的冲突。
欧美员工倾向直接表达,而东亚员工可能采用含蓄方式反馈问题,导致信息传递不完整。经常出现跨国项目因国外团队未理解中国合作伙伴的“再考虑”(其实就是婉拒),而造成项目延期的问题。
其次是,制度与习惯差异。
不同国家对差旅政策、报销流程等规定差异显著。比如,一些企业因为不了解中东国家周五为休息日,导致当地员工无法按时提交报销单据,而影响财务结算。
而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进一步突破语境理解能力,这些跨国公司的沟通成本,有望转变为“可控变量”。
人才选拔的“降维打击”:会5国语言不如懂AI协同
十年前,跨国企业招聘启事里“精通3-5门外语”还是黄金门槛。
如今,缅甸地震救援中7小时搭建的AI翻译系统,正在宣告一个残酷现实:语言能力≠跨文化竞争力,会驾驭AI工具的人,正在对传统“语言天才”发起降维打击。
某跨国零售集团HR透露:“过去招聘东南亚市场负责人,缅语、泰语、越南语至少要懂两门;现在只要候选人能熟练使用AI翻译工具分析当地消费数据,语言门槛直接归零。”语言能力正在像水电一样,通过AI技术变成一种随处可得、无需复杂操作的“基础设施”。
首先是效率碾压。人类翻译1小时处理5000字,AI工具可达50万字,且支持87种语言实时互译。
其次是成本重构。如前所述,雇佣一名缅甸语翻译年薪约25万,而AI翻译系统年运维成本仅为1/10。(该数据整理自DeepSeek提供)
最后是风险兜底。AI工具可自动标记法律术语歧义、宗教文化禁忌,避免因翻译失误导致合作崩盘。
那么,我们在做人才盘点时,可以认为“精通3-5门外语”这项技能贬值了吗?
不,甚至拥有这项技能的人,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优势。
仍旧以通俗易懂的“水电”来举例。过去电工的核心工作是布线通电,现在这些基础工作被电力公司标准化了。类似地,AI翻译软件已经能搞定日常对话、文件直译。比如订酒店、看说明书这种简单的"字面翻译",机器比人更快更便宜。
现在高端电工要设计智能灯光系统、规划充电桩布局。语言人才同理,需要:
处理文化暗号:商务谈判时,知道国人说的"再考虑"其实是婉拒,日本人说的"有点困难"等于完全没戏。
化解语言陷阱:帮企业避开广告词里的文化雷区(比如某品牌把"土味情话"直译成英语闹笑话)。
传递言外之意:文学翻译时,既要译出"红豆生南国"的字面意思,还要传递"此物最相思"的文化意象。
这些,都需要高级语言人才实操,AI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告别繁琐基础工作的辅助性工具。
AI时代已来,人才竞争维度已经彻底改变
曾几何时,语言是横亘在人类协作面前的高墙。普通人学一门外语要数年,专业翻译培养成本高昂,紧急场景下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现如今,语言关,这类很多人一生都无法逾越的天堑。正在一一被DeepSeek大模型彻底颠覆。
迄今,全国有近10家医疗机构已接入大模型。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和睦家医疗等都已接入DeepSeek。
电信、联通、移动,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全面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实现在多场景、多产品中应用。
浙江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已接入DeepSeek。
中国公关网也在近日官宣,DeepSeek大模型正式接入风向标舆情监测系统。
人才竞争维度已经彻底改变。
能否掌握AI,把AI运用于工作中,是决定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效能的核心分水岭。
英伟达CEO黄仁勋说得好:“AI不会取代人,但会用AI的人正在取代不用AI的人。”
职场竞争力正从单一专业技能转向“AI工具链应用+跨界整合”的复合能力。系统性的学习AI,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