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猎聘
传统的年终总结往往侧重于叙述性描述,例如年初设定的目标、一年中的行动以及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下一年的计划。然而,这种方式往往显得僵化,难以给决策者带来新鲜感和对未来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充分展示每个部门或个体的真正价值。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编写年终总结,使其不仅能够体现我们的价值,还能促进组织整体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是目前的挑战与期望;其次是思维上的突破;接着是如何设计每个部门的价值;然后是业务算法,即如何实现战略目标;最后,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来具体应用这些理念。
01
挑战与期望
挑战1
许多企业的年终总结报告往往难以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原因是报告内容过于叙事性,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老板们通常希望看到更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内容,以便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
挑战2
每个部门都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即公司为什么要雇佣该部门的人员,为什么要设立这个部门。然而,长期以来,许多部门只是被动地接受现状,没有深入探究其真正价值。因此,企业需要系统化地设计和提升整个组织的组织能力和组织效能。
挑战3
由于缺乏系统性思维,许多企业的数据不完整,导致老板无法建立各部门与其产生价值之间的联系。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更精确地说明其产生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中后台支撑部门的职能。
挑战4
人才管理和人才发展应以业务数据为标准。这是因为任何部门的存在都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业务部门的发展和指标则是风向标。同时,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发展与业务发展方向相匹配。因此,如何在年终总结中用数据证明人力资源是否真正支撑了业务发展,成为关键问题。
02
思维突破
要跳出单一职能(例如HR部门、培训部门,或产销人发财、任何一个部门)的思维模式,真正突破自我思考的维度,需要引入一套新的方法论:GPS-IE©管理改进系统。它旨在帮助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所有职能部门创造真正的价值,并提升整个组织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系统化的工作,如同冰山模型一般。在海平面以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业绩,是明线,也就是组织能直接展现的成果;而在海平面以下,则是支撑这些业绩的组织能力,虽是暗线,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海平面上的业绩是无法持续实现的。因此,人力资源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提升组织能力。
GPS-IE©管理改进系统中的“GPS”代表全球定位系统,而“IE”则代表工业工程。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G”代表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P”则关注于问题解决,我们将问题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问题。一级问题是基于组织战略价值的部门级结果指标的偏差,二级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些结果,三级问题则涉及具体的行为和动作。
“S”代表策略,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优先顺序;“I”是工作计划,明确如何实施策略;“E”则是评估,关注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这套系统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结果导向和可持续性,要求我们从更高的管理维度去思考和行动。
在GPS-IE©管理改进系统中,我认为“P”是最重要的字母。因为无论我们的战略方向(“G”)有多么清晰,如果没有有效的策略(“S”)来解决问题(“P”),那么一切都是空谈。“P”代表了我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解决的能力,这是我们实现目标和愿景的关键。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代表真正的问题。问题是现状与目标之间的数据偏差,而策略则是解决这些偏差的方法和步骤。我们需要明确区分症状和问题,这样才能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还想讲一讲管理到底是不是艺术。虽然人们常说管理是艺术,但在我看来,真正的艺术体现在人类伟大的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是主观的。管理则不同,它不仅仅需要激情,更需要遵循一定的算法和逻辑。我们应该将语文式的管理转变为全数学式的管理,使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逻辑和算法的要求。
总之,通过GPS-IE©管理改进系统,我们可以系统地识别问题、制定策略并执行计划,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升级我们的思维模式至管理层面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效能。
03
设计每个部门的价值
在设计每个部门的价值模式时,关键在于运用“外包思维”,即将每个部门都视为独立的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招投标流程从市场上招标、开标、投标、评标并最终公布的中标者。这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前台、中台和后台的职能划分,将每个部门平等看待,就像是一家公司花钱聘请的专业供应商。
使用“外包思维”时,每个部门都需要回答五个关键问题:
1. 我们部门的客户是谁?
2. 我们部门的产品是什么?
3. 我们部门产品的交付标准是什么?
4. 如果交付得好,我们部门的收益有哪些?
5. 如果没能交付,我们部门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或受到什么惩罚?
以培训部门为例,其客户通常是企业内部的不同层级员工,尤其是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部门的产品是合格的员工,即通过专业培训和方法论,将能力不合格的员工转化为合格的员工。交付标准是合格的员工数量,而非业绩提升,因为业绩是一个“多因单果”的过程,如果有几十个因素促成一个业务结果的达成,员工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如果培训部门未能交付足够的合格员工,它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或接受相应的惩罚。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培训部门,还适用于销售、法律、人力资源等所有其它所有部门。每个部门都需要明确自己的客户、产品、交付标准、收益和责任,以构建其独特的生意模式和价值创造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每个部门在企业中的角色和贡献,从而实现更高效和有序的管理。
04
业务算法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假设张三在一座20万平方米的高档住宅小区开设了一家200平方米的小卖部。经过一年的经营,他的营业额达到了100万左右。现在,他的目标是未来三年内营业额翻番。这意味着2024年要做到100万,2025年要达到200万,2026年要做400万,以此类推。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策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企业管理是基于算法和逻辑的,而不是仅凭感觉和经验。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那些稳定的、不受环境影响、人事变动影响的、做了就直接有结果的驱动因素,并通过它们来预测和实现业绩增长。
在小张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将他的营业额表示为以下几个驱动要素的乘积:成交客户数、客均消费次数和次均消费额。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将每个驱动要素“解析”(注意,不是 “分解”)为更细小的组成部分。例如,成交客户数可以解析为潜在客户数和一次成交转化率;客均消费次数可以解析为客户需求总次数和合作转化率;次均消费额则可以解析为次均进店人数和每个客户每次消费的金额。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驱动公式。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当前情况,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业绩。为了实现营业额翻番的目标,我们可以尝试提高每个驱动要素的值。例如,如果每个驱动要素都能增长10%,那么总体业绩将达1.16倍到180万,离200万的目标已经很近了。如果每个驱动要素都能增长20%,那么业绩可以达到1.26倍300万。这样的计算方式有助于我们明确知道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及改进的程度。
总之,用以终为始的视角来考虑年度总结的话题,我们也就自然有了答案。从业务算法和业务逻辑出发,找到驱动业绩达成的关键驱动要素,这就是领导看重、让领导安心的关键数据,而不仅仅是呈现一大堆任务或“一招鲜”式的短期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