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周转率考核目的在于从财务角度计划预测整个公司的现金流,从而考核整个公司的需求与供应链运作水平。一文基本窥之全貌。
1、什么是库存周转率(ITO)?
库存周转率又称为存货周转率,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库存货物周转的次数,反映一个公司库存周转快慢程度的指标,英文为 Inventory Turn Over,简称ITO。代表着企业库存管理的水平,是衡量和评价企业投入生产、存货管理水平、销售收回能力的综合性指标。
ITO越大表明销售出货情况越好。
在物料保质期及资金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其库存控制目标天数,以保证合理库存。反之,则适当减少其库存控制目标天数。
简单而言,库存周转率 = 销售的物料成本 / 平均库存。
销售的物料成本指公司完成的最终产品销售所包含的物料的总成本,而平均库存则是指所有原材料RM、在制品WIP、成品FG以及所有呆滞物料的平均库存。平均库存通常是指各个财务周期期末各个点的库存的平均值。有些公司取每个财务季度底的库存平均值,有的是取每个月底的库存平均值。
库存周转率考核目的在于从财务角度计划预测整个公司的现金流,从而考核整个公司的需求与供应链运作水平。
库存周转率对于企业库存管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制造商,它的利益是由资金→原材料→产品→销售→资金的循环活动中产生的,如果这种循环很快也就是周转快时,在同额资金下的利益率也就高。因此,周转速度代表了企业利益的测定值,被称为“库存周转率”。
采访时,精益管理专家戴伟城说,对于库存周转率,没有绝对评价标准,通常是同行业对标,或与企业内部期间同比拟分析。库存绩效评价与分析,库存周转率是必须评价的内容。
2、什么是产品库存?
一般指处于储存状态的物品。无论物品处在料棚、货场还是库房,都是处在暂时停止状态。
在供应链实际工作中通常将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品称之为库存,也可将此称为狭义的库存,而广义的库存还应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供应链中物品的停滞状态可能由许多原因引起,诸如能动的各种形态的储备、被动的各种形态的超储和积压等。
物品储备是指储存起来以备急需的物品及有目的的储存物品的行动总称。物品储备是一种能动的储存形式,是有目的的、能动的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使物品的暂时停滞。从不同角度认识,一般有当年储备、长期储备、战略储备之分。可见,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与运输以改变“物”的空间状态的概念相对应,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
3、库存的目的?
通常,供应链企业设置库存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物资短缺而造成生产、销售终止或相应损失。除此之外,设置库存还有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分摊订货费用、快速满足客户订货需求等方面的作用。
无论是处在生产中的库存还是销售中的库存都是出于种种经济因素考虑存在的。库存是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企业为满足日常需要而建立。而安全库存 Safety Stock是为了防止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异常或中断或延期等而准备的缓冲库存,原则是不断料、最小量、不呆料。
4、什么是库存周期及如何分类?
库存周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库存物品从人库到出库的平均时间。
订货(PO)是采购活动部分,与销售等一起均属于商流活动并融于供应链管理过程之中,根据物品需求的重复程度将库存划分为单周期库存和多周期库存,分别依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有效库存控制方式。 单周期库存对应的是一次性订货这种需求的特征,是由于偶发性和物品的生命周期短而很少重复订货的库存。这类商流活动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订报纸、订蛋糕、订年货等都属于单周期需求。
多周期库存是指长时间内反复发生的库存需求。库存需要根据需求变化不断地进行补充。在实际生产、销售等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求属于多周期需求,它涉及更多的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相互交织的综合活动。
多周期需求库存又分为独立需求库存与相关需求库存。
独立需求是指需求变化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控制能力之外,其数量与出现的概率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如某一单品的市场需求。而相关需求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时间与其他变量存在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关系进行推算,如零配件与成品生产计划的数量关系。
对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而言,其产品面向市场需求,是独立的需求变量,因为其需求数量与交付时间只能通过市场需求预测得出或客户订单得到。另外,生产过程中在制品WIP以及所需原材料RM,则可以通过产品结构、加工工艺和一定的生产比例确定。无论是独立需求还是相关需求在库存管理中都需要解决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库存成本等问题。
要知道不同行业的平均存货周转率是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自身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就需要尽快找到原因并及时改善。那么企业该如何提高库存周转率呢?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5、六大方法提升库存周转率
1)设置一个最低范围,并将库存量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1)每月的采购计划要根据销售计划进行,在保障正常销售的前提下(安全库存量),制定一个按照销售额不同的变化需求,进行采购商品的采购金额计划。
(2)总结全年或者近几年的销售额变化,制定一个合理的商品类别库存量,将商品的周转快慢分成A、B、C三类。A类商品的合理库存量在3-7天的销售量;B类商品的合理库存量在7-10天的销售量;C类商品的合理库存量在10-15天的销售量。最好在商品录入之前就做好此种商品的周转快慢级别。
2)加快每个单品的周转次数策略
(1)运用仓储管理系统制定每月需完成的销售额和毛利率指标的工作计划。 (2)采购前期要制定销售计划,采购计划围绕销售计划进行。 (3)采购前要分清快销货物跟积压货物,如果仓库积压的积压货物过多就要在采购前制定积压货物的捆绑销售计划,并根据积压货物情况制定采购计划。
3)滞销商品的优胜劣汰原则
(1)跟据每月的销售情况,列一张销售报表,把销售排名中的最后10位或20位(根据店铺自身状况决定数目),实行淘汰或者减少采购量。
(2)有些商品具有季节性,应在购买之前实行市场调查。在店铺上架后要进行销售统计,找出商品的季节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采购。
4)提高商品的销售额策略
(1)主动引导价格竞争。
(2)加价毛利率在合理范围之内,既可以优惠顾客又可以争取利润。
(3)制定会员积分返现计划落到实处。
(4)通道内的货物陈列周期尽量不要超过15天。
头条私信回复“商品管理”,免费领取OTB量化、调拨与补货、利润及盈亏分析三张报表
5)严格控制商品库存总数的原则和方法
(1)根据商品的特性严格控制货物库存数量。
(2)在节假日或者特殊时期(店庆或者狂欢购物节之类)要提前做好增加货物库存量的采购计划。
(3)有些商品是需要提前做好清仓或者降价处理的,例如:即将到季或者过季的商品、即将过期的商品。
(4)商品的库存量也是需要删减的,但是调整量不能超过10%。
(5)制定一个详细周到的降价处理商品的原则和程序。
(6)开发新商品或者引进有潜力的商品对店铺是有好处的,但是相应的,这一类别的商品就要有相应的清场处理。
6)订货频率提高,实行少量多次的操作策略
(1)以达到供应商送货量的最低标准为前提,少量多定。
(2)某些达到一定量才享受的订单折扣,可以实行定量总额不变,分单送货的原则。
(3)对于快销货物可以跟供应商协商,实行随时库存不足,随时订货、随时送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