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关于“老板要求4个员工业绩目标4个亿”的话题引起热议。
某公司员工吐槽,老板在制定业绩指标时,动辄就几个亿随便喊,甚至要求4个人业绩目标要达到4个亿,而且其中还有1人是客服。
面对这么离谱的KPI指标,即便自己是市场营销专业,又有多年的销售工作经验,拿着“献出青春”的激情去拼搏,也难以完成。
评论区的一条留言值得管理者深思:
“从业绩指标分配的维度看,彰显了老板决策的武断,更是透露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急待提升,甚至让人疑惑,公司没有HR和管理者吗?”
有些老板会盲目地认为,绩效考核是管理的杀手锏,是完成的业绩的灵丹妙药,把业绩指标平均分配后就坐等收成。
而HR和管理者作为绩效考核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对这把“双刃剑”是既爱又恨。
—1—绩效考核 = 完成业绩的妙药?
在企业发展早期,对于老板来说,经营是大事,管理是小事。
在他们的意识里,经营就是生意,就是业务,往往只会紧盯业绩,认为把业绩分配下去就能实现。
若业绩无法按期完成,则会偏执地认为是人和管理的问题。
然后,无外乎会通过招聘换人、或用绩效考核对员工进行降职和减薪处理。
殊不知,频繁换人只会增加企业内耗,而绩效考核也并非是完成业绩的妙药。
端午回家探亲,遇到许久未见的表哥,刚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问我:
“听说你们做HR的,都有一张神奇的考核表格,只要用了它业绩就能翻倍增长,赶紧弄一套来,我好把任务分配下去。”
一席话让我深感诧异,绩效考核几时变得这么神奇?
表哥前两年开始创业,50多人的团队,只有2个经理,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
虽然每年利润空间不错,但也消耗了不少精力,想放手给经理,又担心他们责任心不够,这才想着把业绩指标分配给经理,责任到人,严格考核管理。
不可否认,科学的绩效管理确实是实现业绩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强效药。
要想利用绩效考核这根杠杆去撬动业绩实现,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培育绩效文化,与员工共同描绘公司愿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指标,通过PDCA良性的循环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增长。
—2—不合适的绩效考核对公司危害更大
上周与某医药公司的HRD碰面,她一直叫苦连天。
原来,公司IPO上市后,有明确的对外业绩承诺,宣称2021年度要完成50亿的指标,这在去年的基础上升幅30%,再加上经济形势严峻,使得销售团队压力山大。
公司老板却不管不顾,只负责把业绩分解到人,还扬言要采用“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考核评估,完不成就扣绩效奖金。
半年度考核即将来临,不合适的考核方案让整个销售队伍士气低迷,离职率已高达48%,而业绩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呈下滑势态。
企业绩效考核管理是个项目工程,从绩效文化、考核工具、指标设定、评估过程、结果反馈及面谈沟通等,整个过程都必须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绝非交交表、评评分简单了事。
3、关注员工动态,重面谈促进步
企业在员工招聘环节,会运用评估工具将候选人的能力与岗位任职资格要求进行匹配,符合岗位要求才会建立契约关系,这个阶段管理者更容易看到员工的优点。
而在绩效考核环节,管理者更倾向去找员工的缺点,甚至会产生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符的错觉,总觉得员工太普通,其实是管理者心理感知偏差造成的。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谈“高绩效”时,曾说到:
“一个企业在管理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有多少天才员工,而在这个企业如何使普通员工取得更好的绩效,能否完全发挥员工的优势和潜能,并利用每个人的优势,来帮助其他人取得成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员工也是一样,在日常工作中,要用人所长,也要容忍人所短。
当企业规模不大、员工人数不多时,不需要用太复杂的考核工具来束缚手脚;
时刻关注员工的动态,建立互通式沟通机制,掌握员工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及时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帮助员工成长进步,以双赢的思维来提升企业绩效。
写在最后
绩效考核管理不是被妖魔化的管理工具,不是简单地把业绩目标进行分配,更不是一张神奇表格就能提升业绩数据,而是运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管理体系。
“借来的光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绩效考核也是一样,不能拿别人的经验照搬照套,而是要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去摸索、去践行、去反复论证,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复盘总结,才能找准适合企业的绩效之道。
绩效管理是为了分钱还是赚钱?分钱是激励,赚钱是动力,学会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体系搭建及实务操作》,从HR升级为企业高绩效管理的“首席设计师”
扫码来看顶级高手怎么破,全国各个城市循环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