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这个职业,在许多人看来,谁能胜任呢,不是招聘一个人么?面试谁不会呀。所以,招聘的可替代性是很强的吗?招聘工作从业者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呢?
我最近浏览了几份招聘HR的简历,尽管他们的工作经验不足三年,但他们都自视为招聘领域的专家。我在思考我在三年的职业生涯中是怎样的,我认为或许我只敢称呼自己为专员。术业有专攻,即使看起来再简单的工作,要做到专家,也是需要日积月累。
如何成为一个招聘专家?招聘人员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我尝试对招聘专家胜任力中六个核心角色进行了界定,以供招聘同行借鉴。
01 战略咨询专家
1.理解自身企业的商业模式及业务发展逻辑、熟悉企业中各个部门所担负的核心功能、并能正确诠释企业战略,以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人才战略;
2.洞悉行业趋势,了解竞品公司竞争格局的变化,核心业务的发展大小;形成分析报告给予公司做业务决策参考;
3.网聚了市场各个领域的大牛,来到企业交流和学习,开阔了企业内部管理者的业务检视视角,提升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4.有战略前瞻性和核心人才的预先储备;搭建公司人才简历库,做好人才梯队建设;
5.行业调研,收集重要资料;如组织架构,薪酬福利,人员结构,人员效能等等方面的资料,为部门进行制度设计提供了参考。
02 品牌市场专家
1.雇主品牌推广——通过招聘官网,招聘公账号和新媒体公众号多种渠道宣传企业心声,并在各大招聘渠道做好企业宣传页面优化工作;
2. 打造个人当红IP:把招聘人员、公司内部各领域大牛打造成行业领域IP,举办线下沙龙提高个人在行业专业影响力;通过个人的影响力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3.在招聘系统帮助下,将目标候选人标签化并通过数据分析遴选出高质量招聘渠道并挑选核心渠道投放,最大限度触达人选;
4.商业中品牌塑造与雇主品牌契合度高,招募需配合品牌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宣传雇主品牌;让候选人多维度全面的了解公司;
5.各种招聘渠道都要搞好舆情监控和负面公关工作;企业知名度越高相应负面报道越大,在招聘中需做好正确的信息解读和雇主品牌形象维护。
03 营销运营专家
1.采用不同投放策略使渠道投产比达到最高,采用多元化公司信息呈现手段使公司岗位曝光度明显增加;
2.紧随时下热门社交场景。实现了招聘官网PC端到移动端的迁移,将实际工作场景更加方便地展现在求职者面前;
3.擅长借势、启动内部的推荐活动进行宣传并培养内部员工的招聘能力,使企业每个人都能成为招聘的高手,增加与应聘者的触达频率;
4.增强面试体验好感度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不一样的面试体验,深化考生对企业第一印象;比如在前台扫码签到之后就自动跳过公司介绍,应聘部门介绍,面试官背景信息等,从而使考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应聘职位相关情况。
04 金牌面试官
1.能准确地鉴别人才和巧妙地使用各种面试方法;层次较低的面试官,不是被误杀,就是无法吸引牛人的参与;招聘人员不但要亲自担任金牌面试官,还要将企业的面试官都训练为金牌面试官;
2.实现人岗匹配才能使人才与适合自己的职位相匹配;任何一个人成功绝对不仅仅只靠个人能力,还有很多因素在支撑。比如:企业扶持,部门定位,企业行业影响力,上级下属扶持等等。招聘需要考察的是原来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复制条件可以更换吗?
3. 识别人才的能力构成和性格特征,给予部门负责人管理建议;招工前一定要计划好招这个人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这个人在团队当前的能力构成中起到了哪些补充作用?入职以后可能引发的组织动荡,应该怎样规避?
4. 充分了解公司业务模型,主动寻找业务链上短板人才用于补位;招聘在了解内外部信息后一定有清晰的判断。哪些人能帮企业做好增量市场呢?擅长奔走于业务需求之前,做到“因人而设”;做到以人为核心,人尽其用。
05 产品系统专家
1.对外部招聘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并优化升级功能;招聘要处理好海量简历及资料,要善于使用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
2.应用于数据建模的意识中,擅长使用数据对招聘节点进行优化以提高招聘效率;招聘全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一败涂地。根据数据分析提前进行风险环节干预;
3.面试评价的标签化为面试官偏好与用人标准的分析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支撑;面试毕竟是一个主观过程,不同面试官的风格可以通过大量的面试评价量化出来;根据面试官的喜好更精准的推荐候选人;
4. 研究前沿技术植入招聘环节,用智能化设备代替高频、量大、低附加值的工作,降低招聘成本;招聘还需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新的技术服务于招聘。
06 人力资源专家
1.高度敏感于国家人才相关政策,可以判断人才流动的基本趋势;明确人才流动方向,改变人口结构,便于适时制定企业今后发展人才战略;
2.擅长协助考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分析;招聘应保持中立立场,协助考生分析择业;
3.熟悉HR的有关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为候选人答疑解惑;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试行“HR开放日”类似于医院义诊,定期坐诊给员工答疑解惑;
4.有助于候选人在进入职场后迅速适应新工作环境;在短短的采访过程中所透漏出来的资料十分有限,对企业真正的熟悉是从进入企业就已经开始了。有助于入职者迅速适应企业,能迅速发挥其价值。(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