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R赋能工坊
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薪酬改革的话题。薪酬改革的主要策略就是“静水深流”。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第一,在哪些时机启动薪酬改革;
第二,如果进行薪酬改革,主要改革哪些内容,具体包括哪些模块;
第三,薪酬改革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如何改革,如何从老体系转化为新体系;
第四,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01
薪酬改革的时机
薪酬改革,本质上就是一次利益格局的调整。人力专业称其为“薪酬体系重构”。所以,在哪些时候会调整利益格局,哪些时候会重构薪酬体系呢?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如果自己所在的企业目前遇到了以下问题,说明薪酬改革的时机是比较成熟的。
第一个场景,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体制,说的是治理结构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企业到底属于谁、其所有权是谁。当所有权发生变化时,通常会带来内部利益分配上的变化。例如,两家国有企业进行了重组。此时,原来两家企业自身的薪酬的分配方式,就要对其进行融合。再如,一家国有企业收购了一家民营企业,此时,民营企业的股权发生了变化、体制发生了变化,可能就会对其内部的利益分配造成影响。
第二种场景,管理层级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某一企业可能是一个单体的企业,只有一个主体,没有子公司。单独企业,其薪酬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前台的业务部门和后台的职能部门,工资总额主要在前中后台进行分配。而单体企业变成集团化企业后,层级变多,例如出现了两个层级,甚至每一个层级当中的子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多。如果子公司的数量变多,此时管理的复杂度也会相应提升。因此,集团化的薪酬体系是非常有必要进行重塑的。
例如,某一单体企业要扩大规模,可能会设立外地的分公司;某一单体企业业务多元化了,会设立一些子公司。此时,分子公司的薪酬体系跟总部应该发生怎样的衔接关系,水平上的高低如何,薪酬的级别如何,调薪的方式如何,都是需要考虑和重塑的重要问题。不能在成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后,与总部互不交融,各干各的,就会带来非常明显的弊端。集团化的企业,内部的人员要较为顺畅地进行流动和转化。如果说,薪酬体系不一致,就会影响人员的流动。所以,单体企业变为集团化企业后,集团化的薪酬体系是非常有必要建立的。此时,集团化的薪酬体系的构建,就会涉及到改革的问题,员工要从原有的老体系转换到新体系当中来。
第三种情况,企业的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企业一般有四个发展阶段,通常来说,包括两到三年的初创期,系统成长期或是扩大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旦经营情况从盈利变为亏损,并且是非外部原因造成的亏损,是跨行业周期性的连续性的亏损时,就会从成熟期进入衰退期。衰退期的企业往往要进行转型。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这个阶段,是最急迫的需要薪酬体系改革的转折点。此外,从成熟期到转型期或是衰退期,也需要薪酬改革的,只不过其急迫性和重要性,没有发展期到成熟期大。在初创期和发展期的过程中,很多企业是没有薪酬体系这一概念和制度的,或是其制度较为简单,薪酬的点位少,级别少,发薪时,薪酬的结构也没有很规范的固定浮动的比例。不同的人,薪水随机性较大。“因人设岗、因人付薪”。因此,其内部一致性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即使在实行密薪制的情况下,这个秘密也不会保留很长的时间。此时,就会出现新老员工薪资倒挂、岗位不匹配、能力水平不匹配等问题。因此,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必须进行薪酬改革,或是建立规范的薪酬制度。所以,从原来因人发薪到因岗位发薪、为能力发薪,有内部规范性、公平性的体现。
第四个场景,原有体系出现问题,“积怨已久”。我们刚刚在一个北京市属的国有企业做完薪酬调研,他们的主要诉求,就是要实现内部的公平性。调研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周时间,我们对五六十个人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结果中的高频词之一就是“积怨已久”。也就是说,该单位,是有薪酬体系的,但是这一制度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导致员工在调研过程中纷纷反映内部薪酬问题。积压了六七年时间,这一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以至于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近两年来,很多工作时间为五年左右的核心业务骨干纷纷离职,甚至有些核心的前台部门核心骨干离职人数过半。此时,这一问题已经影响到了队伍的稳定性,影响到了核心骨干人才的保留,从员工的不满意变成了各级领导干部非常重视问题。
这一问题总结起来,就是没有调薪机制。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正是这一简单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其实,其背后原因较为复杂。主要问题,就是工资总额没有增量。人员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但工资总额的涨幅颇微。越来越多的人吃同一块蛋糕,有追求的员工就会离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薪酬改革也是较为复杂和困难的。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个思路,把工资盘子做大。工资本质上是由利润决定的,虽然营收变大,但利润没有变多,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做了很多“有苦劳但没有功劳”的工作,或是冲规模但并没有带来效益的实质性增长。
因此,破局的第一个点,就是实现效益的增长。通过业务结构的调整或业务方向的调整,使效益情况变得更好。第二个思路,他们是否真的需要干这么多工作,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人,是否都需要自己招人来做工作呢?也就是说,当总量没有变化时,可以看看编制的合理性。当然,国有企业,缩编裁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有其它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开源,一个节流,也能解决这一问题。
02
薪酬改革的内容
第一,薪酬体系重塑。包括工资总额、高管薪酬、员工薪酬(内部分配)。
一般来说,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从大盘子来讲,叫工资总额;内部分配来讲,叫高管薪酬和员工薪酬。工资总额的逻辑在于工效挂钩,高管薪酬的逻辑,契约化的色彩会更强一些。此外,还有员工薪酬,或称之为薪酬的内部分配。也就是说,签完高管薪酬后,剩下的钱在所有员工当中的分配。薪酬改革的内容,会涉及到以上三个模块,包括工资总额、高管薪酬和员工薪酬。具体到某一个场景中,有可能只动其中一个部分。比如,只动工资总额。如果能从工资总额上解决问题,工资随着效益增长,内部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更为常见。工资总额是既定的,因为业务调整周期较长,即使当下进行了调整,也很难立竿见影。所以,主要会进行内部分配,进行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
第二,内部分配要素的变化,包括岗位、能力、绩效、市场因素的优先次序变化。
薪酬的一个理论依据,叫做3P1M。3P,就是position,所处的具体的位置或岗位;person,代表个人的能力水平;performance,包括业绩、绩效的情况。M就是market,也就是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的变化。员工薪酬内部分配的改革,主要改的就是3P1M。那么,3P是不是需要齐头并进进行改革呢?大部分时候,我们需要统筹考虑,也就是这四个因素要一起考虑。但我们在进行统筹考虑时,实际上有优先次序的变化。虽然每一个因素都会对它所处的局部模块进行调整,但是3P1M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关系,需要有优先次序。
例如,某一互联网企业,在进行薪酬改革时,应该更加侧重哪一因素呢?某一医药销售型的企业,其主要业务是销售代理,员工主要是营销人员。他们在做薪酬时,应该首先考虑哪一因素呢?某一国企是做图书发行工作的,其内部的岗位划分非常清楚,一个岗位一个人。它是事业单位转制的老国企,非常强调人员的稳定性。在这一场景中,又应当首先考虑哪一要素呢?
虽然3P1M是统筹考虑的,但是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对于智力密集型的、研究性的、研发性的企业,价值创造完全取决于智力、脑力、能力。此时,能力的赋薪因素在3P当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类单位中,互联网公司是典型。此外,还有研究所、咨询公司等。销售型的、业绩量化的单位,就是以业绩为主的。相对较为传统的单位,其价值取决于岗位的价值。因此,3P因素要看岗位上的工作内容、权力和影响力。
此外,薪酬管理有三个基础的调整内容,包括岗位价值体系、职级体系、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
具体来说,岗位体系,主要就是岗位价值体系。在企业中,岗位的价值是有高低的。岗位价值的绝对值并不重要,重点在于相对值。需要就所有岗位,进行相对价值排序,可以用岗位价值评估进行排序。
职级体系,就是所有员工的能力分布。一般来说,管理序列划为三层,专业技术序列四层。职级体系,就是任职资格体系,包括职业发展通道的构建、职级数量的设计、员工晋升策略制定、员工能力的评审。所以,职级体系,内部既有发展通道,还有评判标准。
绩效体系,包括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组织绩效,就是说你们这个单位的绩效如何,单位里面不同部门的绩效如何。个人绩效就是员工的绩效,可以细分为干部、专家和基层员工。其评判的内容、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
03
薪酬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式
薪酬改革一共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调整,重新洗牌;第二种方式是微调;第三种方式最常见,就是平稳过渡,就近就高套入。99%的单位,都会用就近就高套入的方式进行改革。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刀刃向内的。无论是牺牲谁,都会造成一定的问题。尤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每个员工都会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利益分配不满意时,会以举报信的形式阻挡改革的进行。而国企的稳定性压倒一切,使得改革的推进更加困难。因此,用就近就高套入,尊重历史,平稳过渡的方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静水深流,就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推动改革的进行。首先,需要取得大家的支持,接下来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全部保留历史的制度。不论历史是否合理,都要全部保留。例如,两个人力员工,一位年薪20万,一位年薪30万,在岗位价值评估后,这两人需要落在七八九这三级内,那应当让30万年薪落入八级,20万年薪落入七级。尽管在对其进行能力评估时,可能会发现七级的能力大于八级,但我们需要延续历史的不合理,促使两位员工均同意进入改革当中。一旦进入改革体系中,就可以采用“静水深流”的方式,例如,一旦涨薪,若该七级员工的能力的确大于八级员工,就优先给七级员工涨薪。
所以,静水深流,就是先保住大家原有的利益,使大家平稳过渡到新体系当中来,在后续薪酬调整运行的过程当中,逐渐体现我们的导向,把将来的薪酬增量倾斜到高价值、高能力、高业绩的人身上。
第二种方式,就是微调。微调,就是级不变档变,薪酬涨幅需要控制在10%以内。接上述的案例,若八级的员工年薪为30万,其区间为25万到45万,因此落在八级是合理的。但档就需要发生变化了,有可能会落在28万的档里,降幅为6%,也是合理的。因此,微调,就是在档上做文章。
第三种方式,就是进行重新洗牌,进行大调整。此时,要重新进行岗位能力贡献的称重。原则是调节工资分配,保障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不规范的收入。在大调的过程中,需要强大的说服力。
04
常见问题与思路
第一,员工认知出现误区,认为改革就是涨工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进行宣贯。反复宣贯,告诉大家薪酬调整不是涨工资,而是进行体系调整。体系调整的原则,就是业绩不变工资不变,业绩涨工资涨,业绩降低工资降低。
第二,人力不敢得罪人,含糊其词。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不一定是员工的认知,而是在人力上。在很多企业,人力作为“弱势部门”,会被定义为服务部门、支撑部门、保障部门,业务部门会以“居高临下”的气势进行沟通。久而久之,人力的心态会变得不自信。不敢去得罪人,不敢去说真话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就是集体决策。不要自己做决策。很多单位的人力岗位价值评估,会自己“拍脑袋”进行决策,但这会导致在与业务部门沟通时,出现承担责任的问题。在对方发出质疑时,若是集体决策进行的结果,由全公司共同承担责任,但若是人力部门自己决定的,就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
第三,中层领导干部很有可能会借着改革的机会给部门争取利益。第一,在岗位设置的过程中,他们总想多要人、多设岗位、多加编制,这是其利益争取的诉求点之一。第二,在员工能力的职级评审时,可能会希望将员工能力向高评价,使得部门的工资上涨。
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用集体决策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低职级的由部门评,中高职级的由公司组织评。也就是,部门负责人虽然在委员中占较大的权重,但总体的集体决策会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如果不涉及到职级的评审,一般就是薪酬总包的控制。公司工资总包是和绩效挂钩,部门的工资总包也是和绩效挂钩。不会因为薪酬改革提高工资增量。
第四,历史欠账如何解决。总体的策略,就是以时间换空间。例如历史上吃了亏的、该调薪但未调薪的、新老倒挂。新老倒挂,就是工作内容相同,但由于招聘时间不同,工资标准不同,导致的同一岗位薪酬不同。
如果工资包有增量,在改革时就可以为其兑现。可以使用薪酬调薪矩阵这一工具。
调薪矩阵,就是原来进行调薪时,同样的业绩调同样的薪酬,而当出现历史不公平的情况后,在调薪时,就要区别对待。例如三人的绩效均为A,但工作内容相同,一个是30万,一个是20万,还有一个是25万。如果说给25万的人调5%,就要给30万的人调3%,给那个二十万的人调8%。
为什么25万的人要调5%,30万的人调3%,20万的人调8%呢?这里的5%,就是经过一系列测算,或者依据薪酬制度,得到了5%的标准。在5%的基础之上,如果薪酬的中位值是25万, 30万的人偏离中位值较高,向高偏离,20万的人向低偏离的,这就是和员工薪酬竞争力,或被称为员工薪酬与薪酬中位值的比较。如果说我处于中等水平,就可以正常调整,如果处于低位或高位,就在正常调的基础上,一个多调,一个少调。
调薪矩阵这一工具,体现了以时间来换空间的概念。使其在一定时间,消化掉原来不合理的历史遗留问题。